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記一輛紡車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記一輛紡車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一輛紡車記一輛紡車
我曾經使用過一輛紡車,離開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書籍一起留在藍家坪了。後來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戰場的戰友,心裏充滿了深深的懷念。
那是一輛普通的紡車。說它普通,一來它的車架,輪葉,錠子,跟一般農村用的手搖紡車沒有什麽兩樣;二來它是延安上千上萬輛紡車中的一輛。的確,那個時候在延安的人,無論是機關的幹部,學校的教員和學員,也無論是部隊的指揮員和戰鬥員,在工作,學習或者練兵的間隙裏,誰沒有使用過紡車呢?紡車跟戰鬥用的槍,耕田用的犁,學習用的書和筆一樣,成為大家親密的夥伴。
在延安,紡車是作為戰鬥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鎖陝甘寧邊區,想困死我們。我們邊區軍民熱烈響應毛澤東同誌的偉大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結果徹底粉粹了敵人圍困的陰謀。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據地的人,不但吃得飽,而且穿得暖,堅持了抗戰,爭取到了抗戰的最後勝利。開荒,種莊稼,種蔬菜,是保證足食的戰線;紡羊毛,紡棉花,是保證豐衣的戰線。
大家用紡的毛線織毛衣,織呢子;用紡的棉紗合線,織布。同誌們穿的衣服鞋襪,有的就是自己紡線或者跟同誌換工勞動做成的。開墾南泥灣的部隊甚至能夠在打仗,練兵和進行政治、文化學習而外,紡毛線給指戰員發軍裝呢。同誌們親手紡線織布做的衣服,穿著格外舒適,也格外愛惜。那個時候,人們對一身灰布製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線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雙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舊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丟棄。總是髒了洗洗,破了補補,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衣服隻要整齊幹淨,越樸素穿著越隨心,西裝革履,華麗的服飾,隻有在演劇的時候作演員的服裝,平時不要說穿,就是看看也覺得礙眼,隔路。美的概念裏是更健康的內容,那就是整潔,樸素,自然。
紡線,勞動量並不太小,紡久了會胳膊疼腰酸;不過在刻苦學習和緊張工作的間隙裏紡線,除了經濟上對敵鬥爭的意義而外,也是一種很有興趣的生活。在紡線的時候,眼看著勻淨的毛線或者棉紗從拇指和食指中間的毛卷裏或者棉條裏抽出來,又細又長,連綿不斷,簡直會有一種藝術創作的快感。搖動的車輪,旋轉的錠子,爭著發出嗡嗡嚶嚶的聲音,像演奏弦樂,像輕輕地唱歌。那有節奏的樂音和歌聲是和諧的,優美的。
紡線也需要技術。車搖慢了,線抽快了,線會斷頭;車搖快了,線抽慢了,毛卷、棉條會擰成繩,線全打成
記一輛紡車讀後感
紡車這東西,現在恐怕隻有在博物館裏才能見到了。即使在最偏遠的鄉村,人們也會去買方便美觀的成衣或者機織布,有誰還會費力不討好地用那古老笨重的紡車去紡線織布呢?生產力發展了,社會進步了,總有一些東西是要被淘汰掉的。
今天的人們,過著物質極為豐富的生活,不僅在衣食住行上,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與當年的陝北相比都像是兩個世界。這種變化,正是當年陝北搖著紡車的人們不惜犧牲生命去追求的。
但是,今天的人們在對紡車感到陌生的同時,也已經忘記了許多其他的東西。在有的人大肆揮霍國家財產的時候,在有的人不顧一切地超前消費的時候,在孩子們漫不經心地丟掉一個香噴噴的包子的時候,當年延安那段艱苦的歲月在他們的腦海裏變成了完全的空白。每次想到這裏,我都會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 1996 - 2019 不吝指教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桐梓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