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同日而語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李五強 記者 何治民)今年以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掀起一股熱潮。如何讓AI大模型與製造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
3月7日,由上海證券報主辦,和廣發基金協辦的上證投資匯活動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與會嘉賓以“智啟新紀元 AI重塑數智未來”為主題,圍繞AI大模型如何賦能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交流。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隨著算力供給水平、場景滲透率的提升和生態協同的不斷加強,AI技術正加速與產業結合,一場“AI+產業”風暴來襲。
AI加速平權化
AI並不是一個新事物,過去幾年已經進入大眾視野。在董秘韋子軍看來,過去三年,對於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家庭而言,AI隻是扮演輔助性決策的角色,但今年以來,DeepSeek讓大眾看到,AI大模型正將AI從輔助者的角色,逐漸上升為重塑改變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新力量。
AI如何重塑數智未來?韋子軍認為,AI將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治理方式、科學研究範式四個維度重塑未來。
高級副總裁兼董秘趙捷認為,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開源大模型的深入應用,讓個人使用AI的門檻大幅降低,也讓企業接入AI大模型賦能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大幅降低,讓大眾的生活、學習、生產效率大大提升。換句話說,AI重塑各行各業的過程,也是AI在加速平權化的過程。
索菲亞投資總經理潘雯姍以公司運用AI的實踐分享了AI重塑家居行業的成效。據她介紹,索菲亞已經在設計、質檢、管理等環節運用AI技術。“目前,在設計端,AI僅10秒就能快速生成定製化方案;在質檢環節,AI質檢係統的檢測精度達0.1毫米,能有效降低次品率。”
但潘雯姍認為,AI技術能讓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力變得更強,但目前行業對AI賦能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視度還不夠。
副總經理、董秘柳子恒稱,中國製造業有41個工業大類、600多個工業小類,基本覆蓋了從原材料到成品設備的製造業企業。要實現AI賦能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當務之急是如何利用AI大模型做出一個能適用於不同公司的各類複雜場景的產品。
柳子恒認為,當下,利用AI技術打造一個能夠流水線生產的“智能體工廠”或是當下可行的解決方案,讓所有製造業企業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根據自己個性化的需求,自主組合模塊,通過多個智能體的協同來應對複雜場景。
推動AI助力企業智能化轉型
業內流傳一句話:AI的盡頭是算力,算力的盡頭是電力。
DeepSeek大模型高效、普及、開源和商業化的優勢,讓AI快速落地助力企業智能化轉型,也對算力等AI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需求。
何宇亮透露,AI算力需求推動數據中心建設標準大幅提升。近10年,公司單機櫃功率從2kw躍升至17kw-30kw,投資規模也不斷擴大。
“數據中心的運行離不開電力的保障,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柴油發電機。”何宇亮認為,隨著AI應用的持續推進,電力保障或成關鍵,柴油發電機等備用電源需求激增,國產替代空間大。
“從長期看,算力緊缺將持續,需加強國產芯片和能源技術研發。”何宇亮補充說。
董事會秘書李淼淼透露,通過GPU虛擬化技術,可以將GPU性能提升30%至40%,提高算力利用率,降低企業的AI部署成本。
故新智能CEO崔子鋒指出,大語言模型在實際應用中仍麵臨一些挑戰。例如,企業很多場景需要直接將任務處理完,大模型多輪對話的模式不一定適用。同時,模型過分依賴海量沒有針對性的語料進行預測,容易得到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或一些框架性的答案。
崔子鋒認為,企業需求不是天馬行空,而是需要結合自身資料和知識沉澱,讓模型更準確地在內部資料裏找到最相關的答案。通過大小模型協同、企業知識庫搭建、工程交互優化的“三部曲”處理後,AI能夠精確找到錯誤所在,高效完成任務,大幅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管理智能化程度。